梁振华:泛流量时代,影视创作何为?
编者按:9月23日下午,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虚实无界:视听产业融合破圈”平行论坛上,青工委常务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编剧、制片人,青春你好传媒创始人梁振华发表题为《泛流量时代影视创作的审美边界》的主旨演讲,现全文刊登如下:

泛流量时代影视创作的审美边界
梁振华
(青工委常务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编剧、制片人)
各位领导、朋友、同仁,大家好。
“流量”是时下的一门显学,作为一个影视创作实践者和思考者,今天想和大家探讨一下“泛流量时代的影视创作”。
这个题目看似有些宏大,但落到创作和创作者本身,其实就是一个核心问题——在信奉流量、推崇流量、甚至唯流量论的语境下,我们究竟适合用什么标准来创作和评价一部影视作品?在“流量”和审美之间,存不存在探讨的边界?或者说,有没有互通的路径?

我相信,这种探讨本身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有几分悲壮的意味,但我同样相信:对话和沟通,是比一切都要现实的姿态。
谈论影视行业的时候
我们在谈论什么?
曾经在很长的时间内,我们谈论艺术作品,关注的是叙事是否精巧、人物形象是否饱满、主题是否触动人心。借用本雅明的观点,艺术最值得称道的是精神上的“膜拜价值”,等而下之是通过技术复制实现的“展示价值”,而到了今天,前两者似乎都不太重要了,大家谈论最多的是什么?是通过一系列去创作化的数据指标支撑的“流量价值”。
比如:票房多少?热度排名第几?会员拉新和招商效果怎么样?上了多少热搜?三集以后留存用户多少?甚至关于作品的播出的效果,都细分了不同门类。
对这种现象,今天我无意于评价,只是客观呈现一个事实。就是在这些充满理性的、看似客观的流量数据背后,一种全新的、带有某种颠覆性的行业价值秩序正在、或者说已经形成——那就是,我们对一部作品的主导性评判,从过去的“好不好看”、“有没有意味”、“深不深刻”,变成了“是不是爆款”、“是不是扑街”、“热度高不高”、“平台数据好不好”。
这背后当然折射出行业生态的巨大变化,它意味着影视产业与可量化的市场逻辑结合得更加紧密。流量标准,自有存在的必要性,它为出品方、平台、广告主提供了可度量的参考,也是把市场要素内化成影视创作核心属性的一种路径,但一个不应该被回避的问题是:在这种标准体系下,创作何为?创作者何为?
泛流量时代
影视创作何为?
我想起了大约十二年前的一段往事。当时,我入行才几年,是一个地道的编剧界新兵蛋子,有幸与第五代导演何群先生合作。在讨论剧本的阶段,大家一边吃工作餐,一边在七嘴八舌地聊。在场的有投资方、制片主任、经纪人、各种助理,我一个新人,没有发言的权力,只是默默地听。那天何爷情绪好像不太好,听着听着,他突然很冷静地问了一句:“你们一天到晚都在聊预算、聊周期、聊片酬、聊投资,有谁跟我聊戏呢?”何爷说完这句话,全场鸦雀无声。
“有谁跟我聊戏呢?”——我不知道,今天的编剧、导演同行们,有没有过这样的困惑。何群导演已经去世多年,我用了很长时间来体会这句话背后的重量。今天,就这个话题,我在这里抛出三个疑问:
1.流量标准之外,还有没有真正属于创作的标准?
2.流量门槛之上,还有没有属于创作者自己的门槛?
3.流量规则之内,还有没有仍然成立的创作密码?
这三个看上去很空洞的问题,其实是创作者每天都在面对的选择题。无法否认,时代在变,文化趣味在变,观众在变,行业在变,创作者当然也要变,而且必须变!但如果我们还承认这个行业的基石依然是创作实践而并非纯粹的数据操演,那么,创作和创作者的变与不变,有没有边界?边界又在哪里?
每一个从业五年以上且有三部以上成熟作品的职业编剧,可以轻而易举地罗列出来自市场和平台、对于剧本创作提出的以流量最大化为核心诉求的一系列标准——快节奏、高密度、强情节、强刺激、多反转、人物极致、CP要有化学黏度,前三集扔炸弹,第一集最好扔原子弹……我在这里冒昧地代表编剧同行,很礼貌地回应:对于这些标准,我们懂,我们不拒绝,也一直在努力践行;可问题是,这份“预制菜单”是不是可以满足不同口味、不同喜好、不同类型的食客的需求?据我所知,今天几乎每一个创作者都在被责编、编审、制片人、营销团队告知要执行上述标准,可令人疑惑的是,践行了这个标准的海量的作品,是不是都百试不爽地兑现了要追求的流量,做到了吗?

我想说的是,这些标准本身没什么问题,只不过是让叙事节奏匹配当今高频率、高密度的生活节奏,这在叙事学里只是一个风格学的命题,道理明明白白,一点都不复杂。真正复杂的是什么?是创作本身。用过于简单的概念来图解创作行为,从动机上看,常常是出于对创作的无感或者无知,从结果上看,又常常与要追求的功利效果背道而驰。
这恰恰是创作最有意思的地方。你种豆未必得豆,种瓜也不一定得瓜;你雄心勃勃,你按照成功学或者传说中的爆款方法论要掀起下一场“狂飙”,结果等待你的是一个寂寞;你从冷僻处下手,你在旁观的冷眼下耕作,你居然胆敢避开传说中连猪都可以飞起来的“风口”,反而迎接你的是,一生万物和烂漫山花。
流量变现的审美根因
接下来,具体谈谈美学问题,尤其是和流量变现相关的美学问题。
大约七八年以前,我在法兰克福中国书展的一次演讲中系统论述了新媒体时代叙事艺术的审美趣味表征,又经过这些年的感知,形成了这一系列关键词,基本代表了我对这个话题的看法。
爽感 轻逸 迅捷 烈度 空心 童年 戏仿 交互 虚拟 话题
互联网时代的审美趣味变革,让观众习惯了“爽感”和“轻逸”,希望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最强的刺激,又希望随时可以进来、随时可以退出;他们渴望“迅捷”和“烈度”,希望故事像海浪拍岸一样直接而猛烈。“空心”的时代感,让观众希望在戏仿和童年回忆中找到情感共鸣点,也希望通过交互、虚拟和话题性的加入成为剧集的“参与者”。
今天的观众,在集体认同之外,更追求小众独特:他们希望看到新鲜、奇特、反常规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趋异化的审美恰恰是流量变现最重要的根源。也就是说,你越提供新鲜的经验,越能刺激观众的消费和观看欲望。这和艺术创作追求创造创新的原动力是一脉相通的。
有目共睹,近些年网生代叙事作品(尤其是网络文学)出现了从题材到形式表达上的审美瓶颈。其原因,无非是同一题材的过度开采、同一性表现手法的反复操演。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带来的新奇和陌生感恰是引发持续热潮的重要原因,而当这种陌生感和新奇感走向枯竭,也自然而然会导致观众热情的透支和衰减。
作为对立统一体的新与旧,常常在相互转换中映见自身。近年来,我们看到了不少新旧边界消弭的作品,在尝试叙事风格的新旧融通,品质上佳,而且也流量不菲。这些作品既借鉴了新媒体叙事的节奏与手法,也延续了传统现实主义风格的厚度与深度。这样的新旧交融,于当下创作而言,是挑战,更是方向和机会。
本不是问题的大问题
有几个跟流量相关、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今天也跟各位探讨一下。
“爆款”(blockbuster),这个词语诞生于互联网、电商、营销领域,跟流量密切相关,今天成了我们行业的高频词。它出现在平台运营官嘴里,非常合乎情理;它出现在制作人和创作者嘴里,也可以理解。都是大数据时代对流量变现的渴求。可当这个词多次出现在主管部门的官方文献里的时候,我意识到:至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这代表了一种由上而下对影视创作的主导性诉求。
创作一味追求“爆款”是否合理,不是今天探讨的话题。我想问的第一个问题是,大小伙伴们都心心念念追求“爆款”,可“爆款”真的是能计算和推算出来的吗?关于影视创作的所有数据模型,都基于此前的成功经验;可是,艺术创作生产不是制造一双鞋、一个保温杯,它是众赏的孤芳,它拒绝完美复刻,拒绝整齐划一,它最重要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它的异质性和排他性,在于它是它,而且只是它。下一个所谓的“爆款”在哪里?恰恰在既有的道路之外、规律之外,在数据统计家们自以为掌握创作真理的振振有词之外。

在这里,我还想引用一个经济学术语——“边际效应递减”——来对一个创作的常识问题加以说明。在其他要素不变的情形下,持续增加某一要素的投入,每一单位投入获得的边际收益会逐渐减少。这个规律同样适合创作领域,简而言之,任意一种艺术表达持续重复之时,它所能带来的新奇感和震撼度将会迅速衰减。这样的个案早已屡见不鲜。一部剧火了,马上跟风的十几部、几十部,可有谁见过成功的跟风者吗?
一部所谓“爆款”的诞生,一定有它与众不同的要素,可当所有人都追逐这份“与众不同”的时候,它又很快会走向同质化——比方说,大部分购买奢侈品的人是为了引领时尚,而引领时尚是什么?是走与众不同的路?但当满大街的女士都挎着一样的包的时候,时尚迅速走向了时尚的反面,变成了从众的劣趣。
所以,当我每次听到有人谈要“对标”某个爆款的时候,会觉得很刺耳。“对标”谁,就意味着先天臣服于谁,就意味着拾谁的余唾。走别人的路,只能算创作上的穷途末路。
流量变现的创作法门
话又说回来。流量和创作之间,并非完全对立。有没有流量变现的创作法门?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艺术创作的核心生命力在于求新求异的创造,在于反抗一切观念与形式陈规,当然也包括那些貌似客观的数理统计。而流量变现的最大法门,也恰恰是审美提纯;所谓“审美提纯”,就是把创作的初始冲动保留下来,把差异化的部分放大,把新奇的感受传递出来。用与众不同的美学表达,达成流量时代的吸睛功能。
在这个意义上,审美创造和流量达成了契合,是“貌离神合”的一对兄弟:一个输出创新原动力,一个提供时代扩散力。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被称为“爆款”的作品,其实是审美和流量的结合体;它们表面上顺应了流量逻辑,可究其实质,是凭借自身新异、独特的艺术魅力完成了突围。
创作者的自省
于创作者而言,一切都应该回到创作者的自觉与自省。换句话说,我们不仅要讨论作品如何对话流量时代,更要讨论创作者如何对话自己。
几句话,或者说几点心得,与大家分享。
创作之妙趣,不足为唯流量者道也
流量化或去流量化的时代,手艺永远是致胜的武器
咀嚼生活、深掘人性、凝视时代,是创作者的本职
请在“风口”、“热潮”面前保持一定的节制或距离
当然,创作者的自省不应该只是漂亮的口号,它从哪里开始?
从每一场戏、每一句台词,从每一个戏剧情境的设定,从每一次破题的巧思,从每一次挑战自我极限的痛苦和欢乐,从每一点一滴和观众的共情开始,从我和你坐下来,沏一壶茶,踏踏实实聊“戏”开始。
最后,我想与所有同仁分享一句话——
我们无法逆转河流,但可以选择做一朵什么样的浪花。
谢谢!



网站首页
机构介绍
新闻中心
入会申请
初 心 榜
剧本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