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工委研讨会“悬疑剧的创新探索 ”青工委副主任梁振华发言全纪录
12月11日,由青工委举办的“悬疑剧的创新探索 :《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研讨会在北京青工委会议室成功举办。青工委领导与主创人员、青工委委员及媒体记者、行业相关人士60余人,围绕悬疑剧的“创新”和“探索”两大关键词以及该剧的创作背景、叙事手法、宣传营销、行业影响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以下是青工委副主任、北师大教授梁振华发言全纪录:
我是第一次以青工委副主任的身份参与活动,所以对我来说今天的仪式很重要,也是我们最初的相遇。

这个片子,其实我真正仔细看了十几集。然后我首先讲,像我们这种形式的研讨会,我是个人觉得很独特也很温暖。今天青工委组织的这次研讨会,第一是完全自发,第二是强调专业性,在今天这样的寒冬,我觉得所有创作者的努力都应该被我们同行去发现、珍重和珍视。毫无疑问,这个行业相对于前些年资本膨胀期的热火朝天的情况冷淡一些,但是今天能够坚持下来的、能把作品在银屏上面呈现出来的,所有的创作者都是值得尊敬的。所以越是在这个意义上,带有创新性质的作品,更值得我们珍视。
我自己对这个片子有几点粗浅的感受,就全当抛砖引玉。
第一个就是,毫无疑问地,这个片子类型的选择是有挑战的,尤其刚才张麟谈到这两年悬疑探案的剧作爆款有很多,而且探索创新性都非常明显,大家对这个类型的要求和他自我创新的门槛是越来越高。所以在这个前提下面,优酷这边,包括和花儿这边,拿出这样的一部作品首先也是诚意的一种表达,然后我是实实在在在这里面感同身受地看到了创新的。
今天我们在座的所有的青工委的委员也好,不是委员也好,我想大多和创作都有点关系。我在北师大经常跟我学生说,如果创作和创意和创新不再发生关联,变成一个习惯性的操作的话,那这个行业离消亡就不远了。所以我们整个行业的生命力全部在于不一样,就是你一定要跟别人不一样,一定要跟自己以前的作品不一样。
因为我跟爱奇艺也合作过,爱奇艺的迷雾剧场现在变成了品牌,现在提案非常非常多,那么谁会在这样的类型中继续杀出血路,你们看今年后年,我也会有迷雾剧场的作品,那么就是看到他的创新到底在哪里,所以我也特别看中曹导的这个相遇别离。我从中发现创新的元素,有自己的几点感触:
第一点,可能是大家说得最多得双视角,好像只有前面十几集设置了双视角。可能大家只是觉得这是个形式,但我觉得没那么简单。你就比方,男主严谨女主季晓鸥,一个是女方的视角,一个是男方的视角,男方的身份显然是非常复杂的,其实两种视角是看到了两种完全不一样的世界。这个其实给了我一些启发,你会发现有些谍战、悬疑和探索心理的作品,如果你没有办法用全知全能的视角去揭示心理世界的时候,那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其实我觉得这个创意本身就是已经代表这个作品结构上面的细腻,而且我好像没有看到国产剧这么干过,我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这是第一次。
第二个,我不光是当编剧,我也是一个制作人,尤其今天中国的剧集美学是在觉醒的,我刚刚听到曹导是从国外回来的,就是国外的美学体系包括制作工业体,我们这些年其实都在学。在某种意义上面,今天中国剧集的水准有些成功的作品水准不在韩剧之下,甚至有些可以拿去和美剧拼制作。因为我今年播出一个剧叫《怪你过分美丽》,因为我是在三年前看过《迷雾》,当时我就觉得我也要弄一部这样的,后来这部作品我就说我对标《迷雾》,那现在应该很多人会认为这部戏不输给《迷雾》。所以在制作水准、创作思维层面,我们整体都在进步,在《相遇别离》中,我看到对影调、对细节的把握、以及这里面非常用心的长镜头转场,还有一些空镜的处理,这是一个用心团队的呈现。因为我们都会在机房在片场看到这些东西怎么拍的,如果要是特别糙的创作方式,是很难拍出这么精致的作品的。就是从这个角度上说,他同样是值得尊敬的。
还有一个就是,我觉得这部影片里面,调调是有小资的元素在里面,他没有那么醉心于悬疑,导演放了自己很多情调在里面。然后这里面情爱的元素、悬疑的元素,包括缉毒卧底的元素,他整个好像跟这个片名《相遇别离》笼罩在一种有点梦幻感的宿命当中。我觉得这个情调,相对于别的一些单调的作品里面,他是复杂一些,高级一些。
当然这只是我一个抛砖引玉的说法,今天我也特别想来听一听主创的,包括制片方、平台方的一些创作初衷,同样也特别期待来到现场的所有青工委委员或者别的朋友,我们在这个场合,青工委嘛,青年工作委员会,大家把自己的想法把它自由的抒发出来,这也都是我们创作者的沟通,在这里,哪怕有尖锐的碰撞,媒体朋友可以饶过我们,不要炒话题。但是很难得,创作者坐在这里,用这种方式去表达,所以我也希望各位参与者尽情尽兴的发言,主创人员就大胆地跟大家沟通,希望这种座谈会,对我们创作者,对我们将要创作的朋友起到一定的助力作用。

总结发言
今天特别高兴,真的是畅所欲言,对这个作品。直接、发自肺腑的评价。我是说我们最需要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刚才有几个点啊,我说一下我的一些想法。既然今天大家来了,就想跟大家沟通一下。
听到导演的设定,关于爱情和悬疑的比重是对半开。刚才有很多同仁提到的就是这个选择,这种平衡其实是一种创新。在受众的观感上面,创新跟受众的观感是不是匹配的。这个问题就是我以前在一种类型里面去搭配另一种类型,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很容易把控不住两个类型的观众。这个以前我就干过这种事情,他像一个悖论,就是当我们的类型没有那么极致的时候。这两方面的观众去寻找这个类型的体验。我觉得这是一个带有高智商的这样一个高端的东西。你把两边给它取了一个中间值,这是我们未来探索的。是不是我们在创作的时候不应该去取综合体呢。那个比例是28、37是不是比55开要好。但是必须肯定是这种肯定是特别难,而且是很可贵的。这是我第一个问题,我自己的想法。
刚才我也谈到了关于AB视角,三个视角ABC视角的问题。这个我完全同意他并不是不同视角的叠加,导致了整个事情的完整性。这个我觉得是做的很好的。还有一个系统化的打点,这是我特别希望我们这在谈技术,就别谈道,我就跟人家说别天天谈道,多谈技,它会帮助我们所有的人。我特别喜欢刚才讲到的一集要两个打点有多么困难。我平时特别希望我们所有的创作者,都要破除以前的常规结构方式,咱们每一集其实真的是要把它卡住了。如果你不去考虑你是没有单集的结构意识。
还有一个就是,刚才制片人谈到的有几点,我也很有感同身受。制片团队不能够只管吃住行,管吃喝拉撒就是制片人了么?远远不够,我觉得。要真是在为制作为创作服务的话,如果制作团队,他对创作没有热情或者骨感的话。我们今天有担任制作人或者制片团队什么的,内容上去融合。所有我们热爱的内容,才知道在一个剧组里面生产是一门技术,生产就是为创作服务的。你看这两年很多精致的作品出来之后就发现,导演编剧整个制作团队在扎扎实实在谈戏。我观察到一个细节,导演对里面很多非常微小的东西是记忆相当深刻。这就证明是导演是对作品它真的是基于创作层面的热忱。很多导演连后期都不参加,以前中国的很多导演连后期都不参加,拍完就走人,剩下都扔给后期。但是包括你的剪辑方式,刚才说了很多细节,就是大家真的是在创作层面上在做一个作品。
最后一点就是。各位同仁谈论这个话题,我也说一下。后面那个我的确也有这样的感触,就是有时候我们往前面再走一点。其实是作为我们所有创作者,如果我们真的孜孜以求的话,不要往惯性的滑道套路上面去。有些真的不是我们创作者的问题,惯性的就是他写的题材的惯性的故事要怎么讲,怎么创作,这肯定是奔着反方向去,因为这个结构方式已经很新颖,但是在局部细节上再往前走一步,可能看到风景就不同了。
所以今天大家还是交换了很多,希望咱们今天不是最后的别离,也是未来的相遇。祝福平台能够以后创作更多的、我们有更多地方特色的作品。祝大家一切如意,谢谢大家。


网站首页
机构介绍
新闻中心
入会申请
初 心 榜
剧本平台








